二〇一四年夏北大校友会首次”一起来“聚会海德堡小记


刚刚经历过昨日在海德堡进行的北大校友会Get-together(一起来)首次聚会,没有想到参与者那么多,气氛那么好。整理完照片,聚会的情形仿佛还在眼前,受校友会之托,小记如下 -- 陈亮

6月14日周六12:00,海德堡马厩食堂(Marstallmensa)中已经有几位此次聚会筹备小组的成员在那里等候,电话响起,法兰克福的一车客人准时到达海德堡。在俾斯麦广场碰头后,海德堡的接头者带着客人们从长长的主街走到食堂,到时两排长桌已被我方占据,几位校友带着客人打了饭陆续就座。清点人数,赫然有二十多人,他们是:法兰克福来的杨晓冰和临时加入的梁大夫、杨键王燕夫妇、Benjamin和Laura Liu夫妇、胡达、温颖欧等八人,Passau来的一位校友、曼海姆来的两位法律系校友(都单独聊过,但恕我没能抽出时间来询问姓名)、海德堡的王银马天星母女、陈晨、陈赞、刘鑫、原宗教系的校友(知道他的学业与南亚和东亚系都有关,但抱歉来不及问名字)、金印朱灵希一对儿,和从卡尔斯鲁厄来的陈亮张昱琪陈和张一家。大家喜欢食堂的建筑,石头很厚很有历史感,此地以前养马,现在养人。一切都挺好,就是大师傅手没准儿,汤太太太咸了。

饭后一行人出发去河对岸山上的哲学家小路,取道老桥。经过一个大谷仓,得知它早被改造成阶梯教室,墙厚灯黑,很适合睡觉。到得老桥桥头,挨个在青铜猴像前合影,而走上石砌的老桥后,大家真正开始体会到海德堡的山水谐和之美了。阳光很好,很适合拍照,在这山清水秀之间,人脸上的笑意都自然舒展。过桥后,从蛇道(Schlangenweg)上山,此道蜿蜒崎岖,因此得名。原来的印象中,走得气喘吁吁的一条道,结果在大家的说笑中,一会儿就上到半山腰的哲学家小路。此路可以一直通到Ziegelhausen山上的修道院,愈往里走,路旁的树木愈发挺拔而疏朗,如在山阴道上行。这次我们选择了反方向,走向内卡河畔的草坪。边走边眺望对岸的景色,于是在一个能够看到内卡河、老桥、古堡和民居全景的地方,陈亮站上一张高椅,掏出抄写在超市购物条上荷尔德林的诗“Heidelberg”,读一段德文原文翻译一段,作了一个即兴的表演。一路走一路聊,行走中聊天的组合不断发生变化,气氛很随意。在一个售货亭,陈晨贴心地给大家买来一大捧水。

不久下到内卡河畔的草坪,那里已经有不少晒太阳的游人、做运动的学生和走来走去觅食的野鸭和天鹅。我们将营扎在靠近桥头的河边第一课大树旁,一半在树荫下,一半在阳光中,以便各取所需。大家席地而坐,谈天说地。不久从曼海姆赶来的张楚悦加入,她带来了大西瓜和大瓶小瓶的饮料。陈晨分瓜,瓤红瓜甜,其乐融融。海德堡的食神王涵也到来,随后饮料就一直由他背着。

不觉间到了晚饭时间,大家走路去希腊饭馆,大城市来的客人执意要沿着河边走,以便多亲近大自然。同时一路上有些校友开始相继离去。到达目的地,不显山露水的梁大夫拿出真本事,直接在饭馆外给马天星的脚部作起了诊治。希腊饭菜很不错,量大味正。我们到得早,里间差不多被我们占了,可以随意说笑。席间的气氛很轻松,感受不到年龄和专业的差距。19:30左右吃完饭,大家意犹未尽,在馆子外面合影,随后又折到河边老桥前去合影。许倩组长想到自己马上要前往美国,不知何时再能相聚,不禁流泪,并呼吁这样的聚会继续下去。合完影,一拨人走回停车处,结果海德堡的同学一路相送,短短的一段路90分钟都没走完,到21:00时,竟然还有15个人一起慢慢边走边聊着。上车时已是21:15,大家可谓依依不舍。这一次,相识的不仅是远道而来的新朋友,有些在同一个城市学习的校友也是第一次有机会彼此闲聊。

当初许倩一开始提出倡议时,原本担心可能不容易组织起来,没想到响应者如此之众,聚会的气氛如此之好。首先要感谢许倩的热情,是她点燃了大家多聚聚的潜在愿望。其次聚会的组织工作倚仗几个热心校友的支持,尤其是许倩、王银、陈晨和陈亮。还有多位校友作了添砖加瓦的工作,例如张楚悦、王涵和王立坤,还要提到一直在默默给大家拍照的Benjamin和杨键。90后的热情,80后的协调,70后的周密和60、50后的奉献,使得聚会的各个环节安排得较为合理,衔接也较为顺畅。总结经验,我们觉得可以给下一次聚会的组织方一点建议。第一,组织任务由一人承担过于沉重,可以组建一个三四个人的小群共同负责,分工合作,这样玩着就把事情做了。第二,可以在我们的基础上作些改进,比如提供机会让大家围坐成一圈,共同作一件事,相互介绍,或者唱一支自己心里的歌,都可以更好地达到相互结识的目的。第三,各个承办方,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,选择一个主题,活动围绕这个主题展开,就比较容易有特色和吸引力。比如海德堡这次的潜在主题是浪漫的景色。祝校友们学业事业有成,我们来日再相聚。

2014年6月15日 海德堡北大校友聚会筹备组